第三百九十二章 沉船-《大西洋之王》


    第(3/3)页

    由于“艾姆登”号停泊在舰队的最北面,仅有少数几艘德国军舰接收到这个信号。

    它们再将信号传递给南边的友邻,如此接力传递,一个小时之内,整个舰队都已收到命令。

    德军官兵升起被禁止悬挂的德国海军军旗,同时打开了船上的通海阀门。

    公海舰队终于迎来了它的最后时刻,12时16分,飘扬着军旗的公海舰队旗舰“腓特烈大帝”号首先沉没,其它各舰也陆续步其后尘。

    当留守港内的英国人发现德国人的举动后,立即通知出海演习的舰队,同时召集士兵强行登上德国军舰,试图阻止德国人的行径。

    德国人对此早有准备,在所有军舰上,通海阀门和水下鱼雷发射管在被打开后,其控制机关都被破坏。

    船舱间的水密舱门也全部开启,一些水密门的把手上还被缠绕其上的铁丝与舱壁紧紧相连,短时间内根本无法关闭舱门。

    在“国王”号上,英国人枪杀了包括舰长在内的八名官兵。但身受重伤的工程师还是完成了放水任务。

    英国人唯一的办法是趁德舰沉没之前,将其拖拽搁浅。

    但是拖船有限,只能指望自己的军舰早点儿返回。而当英国舰队于当天下午两点终于赶回基地时,已经大势已去。

    最终,包括5艘战列巡洋舰和10艘战列舰在内的52艘战舰沉入大海。

    只有一艘战列舰和部分轻型舰艇搁浅成功,就这样,公海舰队以其悲壮的自沉,追随它的帝国而去。

    从这时开始,在德国海军官兵中开始流传一句新的口号:“别抱怨,再试一次。”

    很多人没明白,德国人为什么选择了这样一种极端的方式来结束,既然已经战败,投降也没什么可丢脸的。

    但道理不是这么简单的。

    海军与陆军不同,作为一支贵族兵种,海军的建设需要大把地烧钱,迄今为止只有少数国家能够维持庞大舰队。

    然而一旦这个国家战败,昔日投入巨大开销的海军又该何去何从呢?

    顺从地向敌方投降,然后把昂贵的军舰赠予敌手?

    还是拼死一搏,弄个鱼死网破?

    都不是!只能自沉。

    就好像你费尽心血做成的项目,结果要拱手让给敌人,谁能愿意?

    在历史上,清朝和德国的海军都曾经历过战败的耻辱,而他们又都有一支规模可观的舰队。

    首先我们来看德国的公海舰队,这是一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令英国海军寝食难安的海上力量。

    作为传统的海上强国,英国一直以来的基本思路就是确保己方海军对欧洲大陆的绝对优势,而德国打破了这种局面。

    经过俾斯麦的纵横捭阖,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皇位传至威廉二世时,德国的军事、工业、经济等各项指标已经远超法国,英国人敏锐地察觉到德国很有可能打破欧洲大陆的均势。

    而就在这个时候,刚愎自用的威廉二世赶走了俾斯麦,试图在陆上和海上全面实现德意志的崛起,于是英德之间的军备竞赛开始了。

    凭借着雄厚的经济实力,德国在公海舰队的打造上不惜血本。

    截止一战爆发之前,其主力战舰的火炮数量已经达到英国皇家海军的四分之三。

    可以说除了英国之外,德国在海上足以匹敌任何一个世界强国,而这也正是让英国人耿耿于怀的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德之间在海上死磕,可惜正当海上难分伯仲的时候,陆上传来消息:德国战败了。

    由于长年累月的阵地战拖垮了德国后方的经济,而丑国的参战又瞬间改变了力量天平,因此不堪重负的德国宣布投降。

    此时一支拥有11艘战列舰、8艘巡洋舰、5艘战列巡洋舰和50艘驱逐舰的庞大德国舰队也在投降之列,他们会甘于把几代德国人的心血拱手相让吗?

    当然不舍得!

    可硬拼也没有实力,毕竟陆上已经投降,舰队即使再强大也不可能永远不靠岸。

    几经思索之后,舰队总司令冯·罗伊特将军决定将舰队葬身海底,这也是最好的办法。

    从此,德国人的骄傲不复存在。

    由于沉没的船只数量庞大,在海底形成鱼类良好的栖息地,后来不少战舰打捞上岸陈列,斯卡帕湾也成为许多潜水爱好者的探险场地。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