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大耍儿》


    第(2/3)页

    tj市这么大,想找到老古董,无异于大海捞针!他替老古董出头,定下这场事儿,非但没能在家门口立威,反倒惹恼了贾老四,手底下的弟兄也跟着挨了打,逃的逃,散的散,万一再有兄弟因此受伤落残,以后还怎么跟人家见面?盐打哪咸醋打哪酸,归根结底他是为了老古董出头,结果老古董从头到尾没露面,他何尝不想找到老古董要个说法?问题是你小八说不知道,贾老四他们不相信啊,你带着那么多兄弟替老古董出头挡横儿,不惜跟贾老四等人打出手,那肯定是过得着的交情,要不然你不是轮船打摆——浪风抽的吗?小八此时真是有苦难言,整个一六月雪大冤案,比窦娥还冤!

    咱长话短说吧,眼看这一宿过去了,天已经蒙蒙亮了,在此期间,贾老四带过去盯事儿的一众弟兄陆续回来,贾老四逐一询问,伤得都不重,也只是皮外伤,他心里才踏实了。

    不过眼前的小八也是一块鸡肋,放了吧,不甘心不认头,但是白搭进去一宿,也没从小八嘴里掏出任何线索,不知怎么跟马涛交代,他贾老四的面子上也不好看,不放吧,留着这么个玩意儿在手里,跟一块烫手山芋似的有什么用?最后贾老四决定放了小八,毕竟小八和老古董住一个门口,他又熟悉那一带,可以利用他找出老古董。

    贾老四小声跟马涛商量:“看这意思,小八是真不知道老古董的去向,以我的经验来看,他也憋着老古董的火呢。

    我寻思着,咱们也没必要天天往他们门口堵那个老古董,不如把这小子放了,让他去找老古董去,然后哥哥我保准把那个货交到你的手里,你给老哥几天时间怎么样?”

    贾老四已经把话说到这个地步了,马涛也不能驳贾老四的面子,当场放了小八,回去等候贾老四的消息。

    咱们单说小八还能囫囵个儿的从贾老四家出来,他自己也觉得侥幸,找地方喝了几杯酒压惊,越琢磨越变扭,窝心闷酒喝得他整整醉了两天两夜才缓过劲儿来。

    有这笔勾心债压着,小八食不甘味寝不安席。

    虽说贾老四没给他时间限制,他也知道过三不过五,贾老四还得再次找上门来。

    小八打心里怵了这位四爷,绝不敢再招惹他了,得赶紧想办法挖出老古董。

    小八擦了一把脸,带着宿醉的眩晕,只身来在街上,漫无目的地到处转悠,跟个没头苍蝇一样,见着熟人便打听老古董的下落,但是没一个知道的,正发愁该怎么跟贾老四交待,迎面跑过来几个刚放学的小学生,小八一下有了灵感:“对呀,老古董的宝贝儿子总得上学啊,放了学也得回去找他爹,我为什么不去学校门口堵他呢?”

    小八被自己的“脑系”感动得浑身颤抖,他两眼放着光,大步流星赶到老古董儿子上学的学校门口。

    一直等到天黑,学校大门都关了,也没见着老古董的胖儿子小古董,小八心里嘀咕着:“小学放得早,今儿个来晚了,明天我还得来!”

    还真让小八猜准了,原来在他为了老古董,决定出面跟贾老四约架那天,他先把自己的意思对老古董说了。

    老古董当着他满嘴狂言,杀七个宰八个不可一世。

    小八也放心了,以为老古董还真是一员可用的猛将。

    但是老古董嘴上说得仗义,回到家可越想越怕,他终究不是玩儿闹,跟自己家门口子犯混耍横还成,真到了事儿上,打死他也不敢上前。

    他非常珍惜他这个来之不易的家,让他离不开自己的宝贝儿子和媳妇儿,简直跟要了他的命一样。

    他不像小八一个人吃饱了连狗都喂了,他老古董可是拖家带口,老婆孩子全指望他来养活。

    他惶惶不可终日地盘算着,如果事情闹大了怎么办?有帽花来了把他逮走怎么办?如果进去了怎么办?如果媳妇儿改嫁了,或是带着儿子跟别人跑了怎么办?用现在的话来说,老古董这是得了“被迫害妄想症”,越想越害怕,吓得他吃不香睡不着。

    他一万个想不到,为了给宝贝儿子出一口气,会惹下这么大的麻烦,早知如此,何必当初?他媳妇儿多少看出点苗头,觉得爷儿们整个人都不对劲儿,问他到底怎么了?老古董本来不想让他媳妇儿知道,架不住他媳妇儿步步紧逼地盘问,再加之老古董也几近崩溃了,自己拿不定主意,急于找人倾诉,就竹筒倒豆子一般,有的没的全跟媳妇儿说了。

    老古董的媳妇儿一个农村妇女,小学都没上过,能给他支什么高招?无非劝他找个地方躲一躲。

    但是对于老古董来说,这倒不失为一个权宜之计,凡事皆有轻重缓急之分,怎么着也得先避一避寻仇的马涛,哪怕今后再给小八磕头认错赔不是呢。

    想到此,老古董长舒一口气,拿定了主意,在他媳妇儿那张碎嘴子的催促之下,两口子急急忙忙打点行囊,从此抛家舍业,携眷别娘,手牵着儿郎,说走就走,一家三口躲到了老古董的单位——hb区西下洼的一个货场“避难”,这才把小八撂在了旱地儿。

    小八头一天去的时间不对,没在学校堵到老古董的胖儿子小古董。

    转过天来,他掐着学校放学的点儿,提前一溜小跑赶到学校门口,不敢让别人瞧见,找了个不起眼的犄角旮旯一眯,点上一根烟,踏踏实实地等待着学校放学。

    以前的家庭以双职工居多,没时间管孩子,不跟现在似的,成天的还得接送,所以上学放学都是孩子自己走。

    学校一放学,等于放了羊,几百个孩子一齐往校外涌,你打我闹,癞蛤蟆炒坑似的乱乱哄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