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2章 贱人的最高境界-《肌肉影帝》
第(2/3)页
这是决定接戏的主要原因,
丁诚饰演肯,贝尔演谢尔比!
同为赛车类电影,丁诚很难不将剧本与《极速风流》相比较。两部电影都分别采用足够新奇的招式来引人注意。
前作基本都将赛车领域内的各项专业名词融入在台词中,绕过枯燥乏味的技术性问题解答环节,以确保从未接触过这方面知识的观众也能设身处地地体会到这项运动的燃点和激动人心的时刻。
但这样的细节性描写在本片中出现的次数却略多,引起观众与人物之间的距离感,不过导演通过多角度的剪辑与适时出现的特写镜头为这类情况做出了调节,也算是有所弥补。
对观众来说,赛车类电影的燃点无非就是双方的速度对峙和加速度的那一瞬间,就此看来,两部电影都极大限度地保留了竞技体育本身带给观众的魅力,长时间比赛的紧张感,难以预料的结局,冲过终点线那一瞬间的肾上腺素飙升,无一不是吸引人们走进电影院的理由。
然后是最值得关注的双主角模式,角色间关系的不同,也造成两部电影最明显的差异。前作中的主线情节即是两位车手相互交叉的那段职业生涯,二人的关系亦敌亦友,主要在相互竞争间创造出看点和戏剧冲突。
因为都是主角,就好像没了唯一的主角光环加持,悬念性自然就会显得更强。
而这部作品里两位主角本就是合作关系,如果一成不变的生搬硬套,免不了内容上的陈词滥调。但导演强化片中配角对事件产生的影响,将一部分重点放在对福特高层滥用职权的劣性作为的批判上,官僚主义的障碍将造车这件事延伸到更具意义的话题,避免看点的丢失,也暗示赛车与经济命题之间微妙而不可避免的联系。
肯和谢尔比都是赛车界的传奇人物,不过主题并不是宣扬他们多么多么厉害。
也许观众看到开头就会猜这又是那种千篇一律的主角成功夺冠的电影,但恰恰相反,他们输掉1966年的勒芒。
打败他们的是更优秀的赛车手吗?
不是,
而是黑暗的人性和腐败的体系!
开始拍摄,两人第一次见面的场景,反派利奥的身份是福特副总裁,正常人肯定都是巴结他、讨好他,然而肯非但不这么做,反而直言不讳地说出这辆车的缺点,还给出改进建议。
利奥从来都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肯不和其它人一样对他拍马屁,让他感到很不爽。
恰好肯又是代表福特参赛的赛车手,这让对方找到报复的机会。
也许刚开始利奥并不是非要置肯于死地,他只是想让肯和其它人一样对他点头哈腰、毕恭毕敬。
但是肯天生就是那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他不愿意圆滑处世,他只想遵循内心。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