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学业之难 (求收藏,求推荐)-《红楼之庶子风流 》


    第(2/3)页

    贾琮曾见好些人拿前朝神童杨廷和来类比,言既然杨廷和十二岁能中举,其他人为何不能?

    他们却不知,杨廷和自两岁显露天赋起,其母就每日不坠的教其认字识文。

    四岁起天赋更佳时,还专门宴请名师教导。

    一年到头也只有一天假期,其余时日日日苦读不坠。

    如此勤学,也要八年之功,至十二岁方一举中举。

    之后又苦读七年,积累底蕴,方才于十九岁考中进士,还不是前三甲……

    如此天赋,又得名师指点,尚且需要十数年的积累。

    那些幻想学个一二年就能一路考穿的人,实在是痴人说梦。

    再者,杨廷和又是何等惊艳的天赋,寻常人谁人能比?

    打个很形象的比方,如果你前世就是个学渣,作文没得过全国作文大奖,那么穿越后,八成还是学渣的命。

    做文章什么时候能用归纳法来学习了?

    做好文章和写好作文是一个道理,更需要灵性,也更需要悟性。

    而灵性和悟性的作用,就是能在浩瀚如烟海的典故文章大海中,挑选出最恰当的“贝壳”,然后组成盛世华章,甚至赋予灵魂。

    通俗些说,就是一篇好文章,需要九十九的汗水,加一分的天赋。

    而那一分的天赋,最为重要。

    否则也不至于那么多的学子,苦读到白头,将四书五经倒背如流,却依旧做不出有灵性的好文章。

    幸运的是,贾琮前世作为一枚大学霸,虽然学的是医科,可他对文字天生敏感,极有灵性,从小到大多次获得全国作文大奖。

    虽然作文和经义文章完全不是一回事,但文字之间总是有通性的。

    总之,他不缺那一分文字天赋。

    因此他现在最需要的,是沉下心来,用九十九分的汗水,去积累底蕴。

    ……

    时间一点点的流逝,贾琮始终保持全神贯注的状态,平常温润的双眼,此刻也聚精会神,显得犀利明亮。

    所谓的学习效率,除了基本的学习方法外,说白了,无非“专注”二字。

    绝大多数都知道,也明白这点,只可惜他们做不到……

    三百千等蒙学贾琮已学通,接下来,便是儒学十三经。

    如果说蒙学相当于后世的小学,那么十三经的学习,就是中学学习。

    所谓儒学十三经,就是包括《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和《孟子》十三本经传。

    其中四书五经且不说,《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为春秋三传,注释春秋重在史。

    《孝经》则为论述孝道的专著。

    而《尔雅》则是训解词义,诠释名物,经学家多据以解经。

    通俗些说,就是解读经义的工具书。

    十三经为儒学根本经典,将这十三经背熟了理解透了,才算是“中学毕业”。

    之后,才有资格和底蕴解读先贤名师的经义文章,如《昭明文选》,《八大家文抄》。

    《昭明文选》是南朝梁武帝之子昭明太子组织文人所编,选录了先秦至南朝梁朝,八.九百年间百余位名家之作。

    而《八大家文抄》,则是韩愈、三苏等八位经学大家的文章。

    之后还要再读如《国语》、《国策》、《汉书》、《楚辞》等史书,以壮视野胸怀。

    读懂读透这些先贤文章之后,腹有经纶,方能开始自作经义文章之路。

    而贾琮如今还远未到“上路入门”这一阶段,他还在研习十三经,还刚在积累底蕴的阶段。

    实际上,若非贾政将自己的藏书都送给了他,光这些书籍贾琮都置办不齐,也置办不起。

    寒门难出贵子,不是没有原因的。

    通常江南富庶之地,一家也只供得起一个读书人。

    天色渐明,东方出现了一抹鱼肚白。

    当贾琮听到一些动静,抬起头时,窗外已经大亮。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