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 等进到城内,安顿下来之后,陆渊便叫齐了杨景等人,双方一同县衙议事。 “而今李烟景闻我大兵而来,望风而逃,弃城远遁,益阳县不费吹灰之力,便已收复。” 陆渊看着眼前几位越国将军和国师,正言说道:“既如此,那江南之敌,已然云散。以本王之见,吾等可乘胜北上,渡江而去,与敌决战。” 开国之后,陆渊对于周国的求战之心,开始直线上升起来。 洞庭十府,如今长沙国立,仅有江南九府之地,处在掌控之中。剩下江北的天门府,依旧陷于敌手。 甚至原本的巴陵郡城,一郡首府,都不在他的控制下,依旧被朝廷掌握着。 而关于这点,也是当初朝廷和陆渊商议后,所达成的条件之一。 朝廷给陆渊封王建国,而陆渊则将朝廷依旧控制了洞庭郡城,暂时托管给朝廷,作为朝廷江北大军的后勤保障据点。 在击退周人,收复西川郡前,不管是巴陵郡城,还是天门府,朝廷都不会归还。 所以陆渊想要让自己国土完整,尤其是拿回象征意义极大的巴陵郡城,首先得帮朝廷打退周人。 如此一来,陆渊开国之后,自然对于北伐积极无比。 他可是准备拿巴陵城作为国都的,如今一国之都被朝廷控制着,这像什么话? 什么? 为什么叫长沙国,不在长沙府立都,却要跑去巴陵城。 这就不得不说巴陵优越条件了。 首先,经济方面,此城临江,坐拥长江水道,沟通南北三国,最是繁华。 其次,农业方面,巴陵城所在的岳阳府,也受长江灌既,土地肥沃,那是一等一的产粮种地。 最后,军事方面,巴陵城控扼长江水道,只要把守住了此城,就能从中截断长江。更能扼守北方来敌,距离于江北之外。 如此三方面,都极其优越的一处重镇,这么一座天下雄城,自然是建都的最好选择。 当初越国朝廷,也正是看重此点,才会把郡府安置于此地。 至于选长沙府,经济差了不说,农业方面也不见得更优秀,军事方面更不见得更安全。 陆渊脑子抽了,才会选此。 然而面对他的积极请战,原本一直逼着陆渊出兵的上官明等人,却是拉垮了。 “长沙王勿急。” 上官明看了一眼陆渊,却是摇了摇头道:“讨贼自然是要进行的。但如今各方大军未至,仅以我等之力,想要退贼,并不容易。 还是等南海王与宁海王的大军到来,我等四方大军齐至,再行北伐。 届时我等聚兵近五十万,更有九位先天宗师。 如此渡河北上,浩浩荡荡,何愁周人不破?” 当初朝廷与陆渊他们三方约定,三国建立之后,需得各自出兵十万,帮着朝廷击退周人。 如今离得最近,建国最晚的陆渊,已经履行承诺,领着十万大军会合。 甚至还附带上了一位先天宗师蓝彩儿,可谓诚意至极了。 但另两位已经早早建国,处在岭南的严望秋和苏玄歌,可至今还没个动静呢? 这两人答应的二十万大军不来,此时朝廷和陆渊率军北上。 以双方合力,虽然也并不是不能与周人一战。 但这岂不是他们两方,平白给宁海国与南海国当了炮灰,拿自己的兵马给这两国打仗? 这天下那有那么好的事情。 陆渊闻言皱眉道:“南海、宁海二国初立,国政都尚未捋清,更别说聚集兵马了。等他们帅兵自岭南而来,怕不是要等到半年后? 我等数十万大军,屯于此处,每日人吃马,嚼耗费无数。 岂能在此干耗? 而且岭南之兵,根本不堪战。 指望这二国的二十万兵马,那还不如我等直接北上,与周人决一死战。” 兵马有的时候,不是越多越好的。 大军征战,正面对决,真正能发挥作用的,还得是那些训练年久,见惯了生死的精兵强将。 可岭南之地,近些年承平,自从静海国灭后,就再无大战。 数年下来,国内除了一些郡府县兵外,那还有精锐? 而就那些郡府县兵,两国加起来,能不能凑出两万都是个问题。 这种情况下,南海、宁海两国,要履行跟朝廷的承诺,派出十万大军,能怎么办? 怕不是最后,也只能拉些明夫出来凑数了。 而更大的问题,还是两国的内政混乱。 严望秋与苏玄歌两人,可不像陆渊,一年多前,就开始筹备着建国了。 所以如今登基,文武百官,地方府县,三军将士,很容易的就转换了旗帜,建立了新的秩序。 南海、宁海二国,仓促上台,又经历了他们胡乱裁撤官员的乱政,地方都开始混乱无序。 这种状态下,指望它两国拉出十万大军来? 他不是连强拉壮丁,都没这个能力。 而等到两国国政捋清,怎么也要好几个月后。再等派兵北上,那时间就更久了。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