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9章 朝政是底线-《大明嫡长子》
第(2/3)页
“是,皇上圣明。”
这些名字好像……
杨一清拱手,“陛下圣明!”
没人说话,但气氛就是明显的不一样了。
“是!”
……
……
“顺天府今年要种十万亩红薯。”杨一清拱起手,“陛下放心,老臣会时时盯住他。”
王鏊追上步伐稍快的杨一清,说道:“阁老觉得陛下看没看出来?”
今天少了一个人,但是屋子里的三个人都想到了那人。
这样的好处就在于易于执行,谁家试种,县官今年征徭役时,就划掉他的名字,而且老百姓也易于理解,一听就明白。”
“朕在看顺天巡抚王的奏疏,”朱厚照从矮桌上拿过来,“正德二年北直隶经分田一事以后,老百姓总算有个安生日子过。记得分田以前,每年税粮只有十多万石,但自正德四年开始,已经翻了两倍还多。但他说日子好了以后,反而于推广红薯不利,这真是……到头来怪我们君臣理政太过勤奋了是不是?”
“嗯。”朱厚照一拍脑门,“瞧瞧朕,明明是你们来找朕的。说吧说吧,有什么事情么?”
“还是杨阁老说吧。”
“是,老臣在想,内阁是不是再以陛下口吻发一道上谕至全国各省、府、县,以陈泰之案为教训,喝令他们任何人不得虚报数字,同时朝廷不以税粮多寡为唯一的政绩考核标准。”
乾清宫外,
“好了,杨阁老的东西留下,你们先回去吧,后面的事,朕会交代锦衣卫。”
杨一清和王鏊两人想了想全都点头,这样的话,又是一个善政。
至于王鏊,头也低着。
皇帝的语气立马就变了,“有确凿的证据吗?”
至于说真假,朱厚照并不觉得刘健还有骗他的理由。
“徭役如果有缺口的话,内阁回去以后和户部商量个办法,拨一笔银子,改征用为雇佣。刘希贤在山东做得效果不错,老百姓反响很好。”
确实有可能,红薯推广的快,产量高,朝廷收到的税粮自然也就高了。
朱厚照有不好的预感,“有不对的地方?是虚报?”
第(2/3)页